安全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等一切活动的基础,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要有安全防范能力,做好安全防护。为了更好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本文收集了部分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希望入室人员认真阅读,并引起重视,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定。指导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安全。
2001年11月2日,广东某大学教职工开展化学实验引起爆炸事故,三名教职工在此次事故中受伤,另有两名清洁工受轻伤。事故发生时三名实验人员正在进行科研实验,一个高约两米、直径七八厘米的玻璃容器突然发生爆炸,爆炸波及另两个房间,造成约60平方米的建筑物破坏。三名实验人员当场炸伤,其中一名老师全身九成烧伤,2日晚上仍未能脱离危险期;一名老师烧伤60%,经抢救已无生命危险。
2005年4月,上海某大学一实验室氯气罐发生泄露,造成4人当场受伤,其中2人伤势较为严重。
2005年,北京某高校化学实验室沈同学用圆底烧瓶做合成反应时,按文献方法中的反应物用量缩小50倍重复进行实验,但反应后补加双氧水时没有减量,仍然按原文献用量加了15ml双氧水,实际只需0.3ml,这样过量的过氧化物在热的情况下和丙酮发生剧烈的分解反应,导致爆炸。4名同学受伤,3人送北医三院、1人送往校医院救治。
2005年,南京某高校化学楼某实验室,甲醛从一个容量为两三升的反应釜里泄漏,约200名师生紧急疏散,不少学生喉咙痛、流眼泪,睁不开眼。
2005年6月21日上午9点左右,苏州大学本部一化学实验室发生事故,正在做实验的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当场被烫伤。据事故目击者称,当时实验室里有人正在做实验,是用酒精灯烤甲苯试剂,违规操作引发事故。
2005年10月9日上午11时25分左右,中国某大学药学院一实验室发生一起爆炸事故,造成现场1名工人重度烧伤,部分实验设备受损,爆炸现场为一中药提取工艺间。当日上午,实验室安排某合同工人单独进行一种中药的提取试验。该工人在提取操作过程中,未能把冷凝器的冷却水及时注入冷热缸,致使冷热缸内压力过大造成冲料,缸内乙醇冲出容器引发瞬间气体爆炸事故。爆炸造成实验室大面积破坏,工人脸部、背部和手臂大面积烧伤。
2006年,四川某高校化学实验室内正在进行气相色谱实验时,室内的氢气突然发生爆炸。正在做实验的老师杨某被炸死,有2名学生轻微受伤。
2006年,北京某生物技术公司养菌室发生火灾,两人死亡,事故原因为碰翻酒精灯。
2006年3月15日凌晨,复旦大学一实验室内突发爆炸,室内的试管、容器等相继发生连锁爆炸。事发时,实验室内有人在进行实验操作,弥散在空气中的混合气体可能和实验室内的冰箱制冷设施发生反应,引起冰箱发生爆炸。存放在实验室内的众多试管、化学品容器等受到波及,相继发生爆炸,并引起燃烧。
2006年6月17日,中国某大学理工学院552幢104实验室,一博士生在精制环氧丙烷(Tb=36℃ )时,因操作不当引起火灾事故,导致这位博士生受伤。
2008年11月16日,北京某高校食品学院大楼发生火灾,事故原因为酒精遗洒。
2008年,北京某高校化学系实验室,在做实验时不慎引燃乙醚发生火灾。
2008年l2月22日晚,某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事件经过:学生准备好了原材料,,将反应物混合、溶解,然后转移到防爆瓶中,将尼龙盖旋紧后,将其放在磁力搅拌器中油浴加热(60℃),准备反应48小时。待温度平稳后,学生将通风橱玻璃拉下,然后离开实验室。直至23日早上接到电话,学生才知实验出了事故。该次事故的原因是:① 夜里加热装置突然失控,引发爆裂;② 防爆瓶经过多次使用,承受压力能力降低。
2008年7月,某科研院所实验室,当事人将多氮化合物的合成产物装瓶保存,有一小块产物粘在瓶口,当事人用不锈钢匙刮下粘在瓶口的产物时发生爆炸,玻璃碎片四处飞溅。当事人未佩戴防护眼镜,也未使用其他防护措施,致使一只眼睛的角膜、脸、腹部和手割伤,耳膜受到巨大的爆炸声震伤。
2008年7月11日,云南大学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5楼510实验室发生化学爆炸,一名刘姓博士生在做实验时被严重炸伤,整个颌面部的组织已经糜烂,最大的伤口有4×3厘米,而且深到面部骨头,左手手掌出现毁损伤,只留下拇指,右手手指末节也已毁损伤,只有拇指和食指健全。另外,伤者的颈部、胸部有多处伤口,全身受伤部位还有一些玻璃之类的异物。
2009年7月3日,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博士研究生袁某某发现博士研究生于某昏厥倒在催化研究所211室,便呼喊老师寻求帮助,并于12时45分拨打120急救电话。袁本人随后也晕倒在地。12时58分,120急救车抵达现场,将于某和袁某某送往省立同德医院。13时50分,省立同德医院急救中心宣布于某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是两名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误将本应接入307实验室的一氧化碳气体接至通向211室输气管。
2009年12月18日,中国某大学某院士的化学实验室发生冰箱爆炸且引起着火。事故原因分析:冰箱使用年代过久(2004年6月),电路出现故障,已开封使用存放在冰箱内的乙醚和丙酮从瓶中泄漏,导致冰箱内空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乙醚和丙酮气体并达到爆炸极限,冰箱的电路故障引起冰箱内的易燃溶剂产生爆炸。
2009年4月8日半夜,某大学一化学实验室的一个烘箱突然发生爆炸。第二天经实验室人员检查,发现爆炸原因是该烘箱由于使用年代比较长,其控温设备在当晚失效,从而使烘箱的温度从设定的220℃上升到250℃。在这样的高温下,放置在烘箱内的水热釜内压力增大,以致发生爆炸。
2010年,兰州某化学实验室,实验员不小心将装有石油醚的玻璃瓶打翻在地,石油醚自燃,引燃了旁边的木头柜,并引燃了与其相邻的仓库。
2010年5月31日晚上11点半左右,某大学某实验室在做油浴加热过夜实验时,学生长时间离开实验室,因搅拌器使用时间过长,起火燃烧。
2010年6月9日,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给分析仪器充入氮气,充气若干时间后,该学生离开实验室去二楼,当其返回该仪器旁时,观察窗口(直径约15 cm)的玻璃爆裂,碎裂的玻璃片将该学生右手静脉割破,腹部割伤,致大量出血。事故原因:(1)操作原因:该学生操作违规,充气后未将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关闭便离开实验室,当返回实验室关闭总阀和减压阀后回到该仪器旁时,立即发生了爆炸。长时间冲气,致使仪器内的压力过高,观察窗口的玻璃因无法承受而爆裂。(2)仪器缺少安全防护装置。(3)缺少规范的仪器操作规程。
2010年11月24日上午11:30左右,一化学实验室,一位研究生在做实验时,将盛有200-300 mL甲醇的烧瓶挂在铁架台伸出的夹子上,未夹牢固,烧瓶落至通风橱的实验台面上,碎裂,甲醇四处流动,也流进了台面上的一个插座的空隙里,随即燃烧起来。研究生不会使用灭火器,试图用湿布灭火;后由实验楼值班人员用灭火器将火扑灭。
2011年10月,湖南某高校化学实验楼起火,现场火势凶猛,浓烟滚滚,过火面积近790㎡。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是危险化学品管理不善,水龙头漏水,储藏柜里存放的金属钠、三氯氧磷等遇湿易燃物品遇水燃烧起火。
2011年11月17凌晨4时许,广州暨南大学一间实验室突发大火,火势一度猛烈,消防员花费一个多小时将火扑灭。据悉,由于实验室和整栋实验楼内,化学实验器材及易燃物品较多,摆放比较密集,火势燃烧的速度极快,大有波及毗邻教室和校内场所之势。据悉,由于实验需要,起火的实验室内设置了直通楼顶的排气管,火势最大时,大火顺着排气管道,一路上蹿到四楼楼顶,更引燃了楼顶的排风机。
2012年某实验室,将含有乙醇的物料放入鼓风烘箱烘干,引起烘箱爆炸着火。原因分析:含有机溶剂的样品,遇高温极易引起爆炸着火。
2012年,某大学3个学院,在3月、5月、8月,相继发生三起实验室火灾事故。其中,2012年8月7日12点15分,实验楼B418发生火情,幸亏及时发现并采取灭火措施,未造成人员伤害。经初步调查,引发此次火情的具体原因为通风橱风扇电机过热引起通风管燃烧。
2013年3月16日,某实验室实习人员在工作时,将大量的废弃溶剂倒入水池,引起下水道管路溶解漏水,造成环境和地下水污染。分析原因: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实验安全意识不强,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对外来实验人员监管、指学生指导没有到位。
2013年4月30日,一施工队在南京理工大学一废弃实验室拆迁施工时引发意外事故。事故造成施工人员2名重伤,2名轻伤,其中一名重伤人员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可能是实验室内有易爆物,拆迁时引发爆炸。
2013年4月19日,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2014年12月16日上午10:30左右,某药学院126室(超临界流体萃取工艺室)发生了实验仪器爆炸事故。事故造成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系统的2 L萃取罐的密封盖的密封圈损坏、部分压力管线被炸裂、压力表和安全阀被损坏,该实验室房间吊顶、实验室大门等严重损坏,未出现人员伤亡。
2015年4月5日,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储气钢瓶发生爆炸,1人抢救无效死亡,1人重伤截肢,3人耳膜穿孔。
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港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此次事故引起全国上下广泛关注,拉开了危化品严格管理的序幕。
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楼一实验室发生火灾事故,现场一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
2016年9月21日,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的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两名学生受重伤,暂无教师受伤。
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学校东校区2号楼环境工程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
2019年11月13日,韩国大田市国防科学研究所实验室突发爆炸,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死者为一名30岁的研究员。
2021年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某实验室发生爆燃事故,造成11人受伤,其中2个经抢救无效死亡。
上一条:一起高压气瓶引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及其原因分析 下一条: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数据库(MSDS)
【关闭】